電鍍廢水成分復雜,其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離子以及電鍍過程中的各種添加劑,是典型的復合污染。電鍍廢水中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改變了其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態,也給常規水處理工藝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復合污染物使重金屬在環境中的存在形態更加復雜,增加了治理難度,給人體健康和生態安全帶來了極大風險。
GB21900-2008對敏感地區的排放標準要求更高,如環太湖流域對鎳、銅、鋅的質量濃度和COD的排放標準分別為0.1、0.3、1.0mg/L和50mg/L。美國EPA833-B-94-002全廢水毒性控制推薦限值要求,慢性毒性小于1TUc,急性毒性小于0.3TUa。面對日益嚴格的環境標準,江蘇、浙江、廣東等逐漸提高環保要求并開始采用GB21900-2008的表3標準。
開發高效、低成本的深度處理技術不僅是環境工程領域面臨的新難題,同時也是解決電鍍廢水污染問題重要的國家需求。膜分離、生物技術、吸附和離子交換等處理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電鍍廢水深度處理的研究。其中,離子交換技術出水水質穩定,尤其適合于低含量廢水的處理。
1廢水來源及處理工藝
江蘇某電鍍企業主要進行鍍金、鍍銀、鍍鎳、鍍銅、鉻白和涂裝等加工,日平均廢水總量約為300t/d。電鍍廢水主要是含氰、含鉻以及酸堿綜合廢水,分別對這三股進行預處理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混勻,混凝沉淀后排放,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基于該企業電鍍廢水特性,研究以全混式的磁性離子交換技術、新型螯合樹脂分離技術等為核心的集成工藝,形成污泥產生量低、經濟技術可行性高的集成工藝,開發了基于樹脂吸附為核心的“生物接觸氧化+磁性樹脂+螯合樹脂”電鍍廢水毒害污染物深度控制技術,以實現綜合毒性深度削減。